Sunday, September 11, 2011
大使館區,在沉默中爆發力量。
在临走的前一天,我们步行去了国会,天公不作美,连续两个礼拜的大晴天突然就乌云密布下着雨。所以大部分照片都照的很失败啦。
堪培拉的政治区是一个圆形的布局,叫做London circuit;而paliment house就在这个圆心的位置。
在还没到国会的地方,就已经能感受到首都的那种霸气。街道十分宽敞,马路四平八稳,绿化很好,沿着桥一路走下去,就能看见一条湖。
湖的那一端,就是National Art Gallery 和 National Library, 藏有很多法律书籍。再往上走的地方,就是paliment house了。
这条路看起来很长,随着视线渐渐向上延伸,逐渐爆发出力量,确实有雄伟的感觉了。如果沿着那宽大的楼梯往上走,仿佛自己有一种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“登基”的感觉,嘻嘻。
眼看还要走很远的距离,国会我们没有爬上去,远处拍的效果也不尽人意。就找几张网上的照片好了。
不过我们倒是去旁边的大使馆区转了一圈。最先看到的是英国大使馆,外貌普通的我还以为是居民楼,但是挺像英国的普通楼房的。
英国对面的就是中国大使馆。国旗飘在楼前,门口还有两个石狮子。传说每个国家的使馆楼都是有当地民族特色的。“中国特色”也可以建成很好看的,例如苏州园林那种。但是,我觉得楼真的土的掉渣,看起来很像某些小地方的乡政府。传说中的中国驻澳洲大使馆就长这个样子,大跌我眼镜。不过,中国使馆买下的这块地的面积可是很大的。
从使馆区出来往大马路上走一走,邂逅了完美的一幕:树边的樱花被雨水打到地上一大片,翠绿的草地顿时被染成粉红和白色。再加上刚刚雨后,空气是无比清晰。而且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,那一刻,真的感觉好似到了人间仙境呢。
没想到这里会栽培樱花。而且一路上梅花也常常能见到。澳洲的春天来啦~
随后我们在使馆区发现了Hyatt 在堪培拉的酒店。实在太超乎想象了,因为我脑子里中的hyatt,要么应该是大气摩登的现代建筑,要么应该是水边豪华的度假区。这样一个白色小屋,应该是世界上最朴实的Hyatt了吗?
别看外表朴素到不行,里面还是稳重而殷实。温暖的大堂里,很多人在喝下午茶,但是只能听见声音低沉的窃窃私语,以及偶尔餐具碰撞的清脆声。安静的沉稳中透着一股低调奢华。这里的客人,大部分都是穿着西装的中年人,从言谈举止和气质来看,很像是各路政客高官。
酒店藏着的庭院,是相当美的。每个房间都位于一个走廊的分支上,那种简介却传统的内饰,顿时让我感觉时光倒流八十年。
Wednesday, September 7, 2011
堪培拉,在孤寂的首都找点乐子
从机场里走出来到停泊Taxi 的地方之后,看管出租车的老爷爷十分热情的接待了我,还帮我拉开了车门。彬彬有礼,是我对首都特区的人的第一印象。从机场开到Bert住的公寓,只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。汽车行驶在高速路上,两边全是平坦的草地,或者森林,偶尔有湖水的围绕;除此之外,看不到任何高楼或者居民屋了。
我们住的地方算是Canberra CBD 的边缘。是一座外形和内部都很现代简洁的fully furnished apartment。客厅有270度的落地大玻璃窗,鸟瞰整个湖岸的景色,同时也可以看到对面的国会。卧室也同样有全景的落地窗。房内设施,包括厨房用具及餐具,或者咖啡机,都一应俱全。
公寓的外形,时尚可爱。其实这身后是一个16层的高楼,我们住在第8层。
进门Lobby的样子。
Bertrand在这里住了几个月的时间,虽然生活单调,可是生活环境的确是没的说(如果忽略另外一个很不讲卫生的人的话)。面积不算太大,这只是一个两方一厅的小公寓,因为是面对国会的位置,却要卖到一百多万,谁让这是首都呢。这是他们单位帮他们提前租下的,房租高达一个礼拜1400澳元。他自己选择地方长期住的话,是不会这么奢侈的啦。
每天在客厅里面对这样的景色,我想到Tasmania那间六星级酒店Saffire,应该就是差不多的感觉了吧?
从阳台上拍到的国会大厦。过去的几个礼拜,每天面对这样平静的湖,总能心如止水。
傍晚十分。
这一幕,应该是我离开堪培拉时候,最不能忘却的场景了。
从公寓步行大概十五分钟便可以到城里最大的购物中心Canberra Center。所经街道也能多见pub和小餐厅。整个街道非常干净,且安静。City的公寓没什么老房子,全都是Brandnew apartment。因为住在市中心,周围全是写字楼,设施齐全却丝毫不花哨,感觉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单位,唯一不同的就是随时能常常能撞见澳洲国徽,以及写有Austrailan Department of XXX的牌子。相比之下,国内某些地方乡镇府简直就是皇宫啊。堪培拉差不多是,我能想到的最安静,最低调的首都了。
能想象吗?Weekday 的大白天这么安静的街道,这是在市区大部分单位办公的地方,真的是在市区哦。有一天我们礼拜天出来买菜,那条CBD的道路更是变得连个人影都没有了,一点不夸张。
因为有很多政府工作人员,都是平时在ACT上班,周末就回到悉尼去了。我在城里的这几天,很少见到老老小小,80%的人都是穿着正式的上班族,中午在canberra center那附近更是能看见一群群身着西装的中年人士,看上去很像各路政客议员。这里公共交通不算方便。很多BUS常常是一个小时才有一班。这里是个没车不行的地方。
我们住的地方门前另外一个小区。很像拍偶像剧的地方。超喜欢这個小區的规划和配色。
现在觉得ACT 如此荒凉安静,也是理所当然的。这里很多人都是在政府上班的public servants,首都也是纳税人钱建立的,如果花钱搞那么多繁华的等红酒绿出来,不是助长腐败的滋生嘛。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清心寡欲学习搞研究的地方,~在这里不乏中国面孔,因为这里也有两所大学。对我来说,除非真的很想去这里世界排名25的国立大学(ANU)念书,否则我是真的受不了。
Saturday, September 3, 2011
兩個foodies的悉尼週末。
第一次以坐车的形式进入悉尼。在旅途中一路上看见了高低起伏的丘陵,树林,羊群,高山,所到之地,没有人烟,只能偶尔看到一两个小房子。真的是超级乡村啊。当车行驶到第2小时30分钟之后,我看到一个牌子'Sydney Welcomes You’. 我知道,我们终于离目的地不算太远了。
鼎泰丰小笼包,果然名不虚传
在城里转了转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。逛到World square 的二楼,Bert眼前一亮拉我走进鼎泰丰。这家的小笼包他已经念叨了很久。与其说是来逛街的,不如说,我们是来吃东西的~!而且每次来Sydney总要吃中国菜。
入座后,服务员很贴心的拿了一个小布筐放在我身边,把我的包放进去,并且拿一条布盖好;另外一位服务生也迅速的把BERT脱下来的外衣套了起来。这个小小的细节,已经博得我的好感,貌似这是我第一次在澳洲遇到主动帮客人盖好衣物的中国店呢。
我们点了蟹粉和猪肉馅的各一笼。当掀开笼屉,水蒸汽缭绕出来,两人都已经眼冒心形。毕竟已经很久没吃到正宗小笼包了。
超薄的皮,不乏柔韧;当被口感筋道的薄皮包裹的鲜美汤汁中口中飞溅的那一刻,绝对足以掳获Bert刁钻的嘴巴了。就我而言,虽然我不是吃小笼包的行家,但是我觉得这里甚至好过我在上海吃到的南翔小笼。
除此之外,又点了一份粥,和一分醉鸡。他们大概是想做出三黄鸡的感觉,可是口感相当的老,想去的朋友们可以放弃这道菜了。
慕名而来的Makoto sushi
早在去年来Syd的时候,我就已经提到过特别想要吃'Makoto诚'家的寿司。当时手里拿着地址怎么找都找不到,找到的那一天已经没有时间吃了。于是这次来弥补了上次的遗憾,在礼拜天的中午专门去了这个传说中悉尼最好吃的sushi bar。
少了一个心眼,没能在开门前早早的去占领位置,结果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排了长长的队。高峰时间拿号才能吃到的Sushi, 是我第一次遇到!说起来悉尼吃寿司的地方简直多如牛毛,可是为何偏偏这家就这么受欢迎呢~。也或许是品牌效应,据我所知Makoto 在法国,香港和美国都有店。等待的越久,越是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。每次看到有人走出来就欣喜,盼望着那服务员叫到我们的号。不过有些人比我们来的晚,因为是独自而来,却能早早的进去。那些一家四口的更是要等非常久了,另外如果外卖带走也是不用排队的。从我们拿到票,到最终排上进去为止,足足等了25分钟!而且还不是吧台的位置,是旁边餐桌的位置。
当日中午匆忙拍的其中几个盘子。
从左往右:1) 这个芝士蛋糕虽然拍的比较好看,却是我觉得最不好吃的。大概是我不太习惯日式cheesecake的原因,口感很松弛,很粉碎,芝士味也很淡,所以我现在觉得那个好像跟本不是cheesecake。2&3)中间两个是我每次去任何sushi Bar 的必点,实在是喜欢那种略微被火烤过的刺身味道。4)比其他家特别的地方是,这边多出一个Oyster sushi.
要说Makoto家我认为最好吃的,就是这款了。
满口而入的时候,先是一粒粒小小的鱼子酱在嘴里爆炸,释放一丝冰涼的甜味。再来是鲜美的,烤过的牛肉和鱼肉,嫩而多汁。好吃的sushi,总是带来无与伦比的多层次的味觉享受,虽然他们只是街头普通的大排档。
值得品尝的是他们的炸猪排。配有mustard. 炸猪排和炸鸡排真的是日本人的强项,也是Bert每次的必点。不论是大店小店,有名气的或是没名堂的,很少能碰到失败的。好吃的让人不停的有罪恶感。左边这个是鼎鼎大名的fisherman soup. 鲜美至极。不过自家用miso和海鲜,或者日本的汤料,也是可以做出来的。里面有块三文鱼,1/4螃蟹腿和一只琵琶虾。(我们那叫虾虎。)外壳已经劈开过了,所以比较好剥壳。
单纯评价这家店食物的质量,是挑不出毛病的。不过,正所谓期望越大,失望就越大。对于我曾经心心念的Makoto, 了结了这个心事之后不得不说“也不过如此嘛”。他们做的寿司的确好吃,但是没有好吃到,可以让我们排那么久的隊来吃的地步,也没有好吃到悉尼仅此一家的地步。看来,口碑特别好的店,还是要抱以平常心对待。目前为止能让我俩一去再去,愿意做回头客的定食小餐厅,应该是去年吃过的,同属于 Makoto 一家公司的武藏。
~~~~~~~~~~~~~~~~~
在city里逛着逛着,于Townhall 附近发现那边的教堂里面正在搞Meceds-Benz Fashion festival. 如果以后有机会,一定要买票进去看看。这一幕还是挺有feel的。
逛到步行街的时候,耳边传来街头艺人用电结他演奏的《爱的罗曼史》,当时我正转过一个街角,眼前映入的一个繁华的街道和一个空灵的,在空气中回荡久久的熟悉乐曲,感动的我真的起了一身鸡皮疙瘩。
将近一年没来,发现City那个Westfield 一下子又增加了好多品牌的旗舰店,例如Christine Laboutin, Prada, MiuMiu, BV,DVF,Mulberry,Gucci,SF 等等,个个都是金碧辉煌。平民的有Gap和Zara。满街的澳洲人们真的越来越会打扮,也越来越爱买名牌了。
先到这里了,等回到Brisbane再分享点在Canberra的生活吧~ :p